品牌 | 其他品牌 | 加工定制 | 是 |
---|---|---|---|
材质 | 玻璃钢 | 处理风量 | >1000m³/h |
净化率 | 95%-99%% | 适用场所 | 工业废气 |
玻璃钢生物除臭塔设备:
臭气的源头控制
臭气的源头控制,源头控制即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好氧发酵或污水处理过程中臭气的产生。目前,对于堆肥过程中的臭气控制问题,关注的重点往往集中在末端除臭上,对堆体本身产生臭气的源头控制关注不够。其实从根本上讲,节能、有效的控制方法还是从根本上控制臭味气体产生的源头。根据多个工程实践经验总结,恶臭源抑制技术主要包括:
①原料控制。主要是通过加入秸秆、锯末、花生壳等高碳物质或其他材料作为调理剂,将初始C/N值调节至合适的物料含水率和孔隙率。研究表明,蒸压轻质混凝土是一种轻质泡沫化的混凝土,具有促进发酵和调节水分的功能,在减少发酵过程中氨气的产生方面效果尤为显著,是良好的除臭调理剂。
②工艺参数控制。对发酵过程进行全程自动监测和智能控制(如CTB智能控制好氧发酵工艺),使物料始终处于良好的好氧状态,优化曝气参数——适当缩短鼓风间隔和加大鼓风量、确定合适的匀翻次数和时间等,以加速生物好氧发酵过程的进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臭味气体的产生。
③除臭剂控制。一般通过在堆体表面投加化学除臭剂来实现。化学除臭剂主要是利用氧化、还原、中和、加成、缩合、离子交换等反应将产生的恶臭物质变成无臭物质。常用的化学除臭剂有过氧化氢、氯化亚铁、氯化钙和等。如粉状撒到粪便上后,粪便呈酸性,其发酵和分解受到抑制,从而降低畜禽舍臭气的产生。
流程说明
恶臭气体经过管道收集后进入预处理装置,经水洗加湿使废气的湿度达到90%以上,湿气体再进入生物过滤除臭装置,气流与循环液在穿过生物填料层的过程中完成生物的气液扩散、液固扩散、生物氧化三个过程,生物填料表面生物膜中的微生物以恶臭气体物质为营养,恶臭物及VOCs被微生物氧化分解,在转化过程中产生能量,为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提供能源,使恶臭气体物质的转化持续进行,经净化后的气体由引风机引出排放。
循环液中含有脱落的生物膜和微生物,经过滤、补充新鲜洗涤液后循环使用,过滤去掉多余的少量生物膜作为污泥定期排放。
系统特点
1、 全自动控制,性能稳定,无须专人操作;
2、 使用长久性生物填料,微生物能够依靠洗涤液中的养份和气体中恶臭物质生长,无须另外投加营养剂。生物膜生态条件稳定,单位体积内生物量大,微生物菌群具有较高的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的能力,抗冲击能力强,分解恶臭物质的速度快、效率高;
3、塔体采用模块式结构,可现场施工,便于安装;
4、的气体分布方式,分布均匀,净化效率高达90%以上。
适用领域: 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饲料加工、粪便处理、制药系统等过程产生的含有硫化氢﹑氨﹑硫醇﹑硫醚等恶臭气体的处理。
玻璃钢生物除臭塔设备:
恶臭广泛产生于工农业生产、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及垃圾处置过程。根据恶臭污染排放标准的定义,恶臭是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坏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它与噪声、振动等一起被称为感觉公害,恶臭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恶臭物质分布广,影响范围大,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公害。国家对于臭气排放的标准也日益严格,因此,对于污水厂的臭气控制势在必行。
集气罩
集气罩,采用钢骨架反吊式氟碳纤维膜,该材料不透气,经过整个试验的验证,密封效果良好,而且价格低廉。
加湿喷淋系统
生物法中配备加湿喷淋系统的目的是增加进气的湿度,满足罐内微生物的生长需要。该喷淋系统与化学法中的反应罐原理相同,都是利用逆向原理,水从罐顶喷出,淋在填料表面。除臭系统设置两台补充水泵,用于生物过滤装置中水分的补充,间歇运行。
主体结构
该除臭装置是一种生物滤池装置,气体经生物洗涤装置洗涤后汇集进入生物过滤装置,气体经由生物过滤装置净化后从排气管排放,是整个生物滤池除臭系统的最关键的处理单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生物洗涤段和生物过滤段。
生物滤池是填料床滤池。要处理的气体首行预湿,然后在敞开式滤池中,气体由下向上通过装满有机填料滤料床进行处理。在密闭式的滤池中,气体可经吹送或抽吸通过填料床。当臭气通过滤池填料时同时发生二个过程:吸着作用(吸和吸收)和生物转化。臭气被吸收入填料床的表面和生物膜表面,附着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等)氧化吸附/吸收的气体。要保持微生物的活性的关键因素是填料床内的湿度和温度。生物滤池的缺点是占地较大。其优点是较经济,来自天然的富含有机成分的多孔渗水填料构造简单,操作方便,无需液体循环系统。
生物滤池除臭原理
生物滤池除臭法主要包括污染场所密封系统、臭气收集及输送系统和生物滤池。生物滤池为混凝土矩形池,池底为布气系统,由带有多个滤头的模压塑料滤板组成,上层为无机滤料其厚度根据处理气量的多少来确定。从各种处理构筑物收集的臭气通过鼓风机鼓入滤板下,由滤板均匀分布扩散至滤池,通过滤池内滤料达到去除臭气化合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