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其他品牌 | 加工定制 | 是 |
---|---|---|---|
材质 | 玻璃钢 | 处理风量 | >1000m³/h |
净化率 | 95%-99%% | 适用场所 | 工业废气 |
一种玻璃钢生物除臭装置:
生物滤池的排气筒高度按照GB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规定,高度不得低于15m。除臭系统配套装置主要是风机、循环喷淋装置,该装置由循环水箱、循环水泵、循环管路等组成。
预洗池喷淋系统为连续运行模式,功能是调节臭气温度、增加湿度,同时也可去除部分污染物,主要包括循环水泵、增湿调温设施、喷淋液供给系统等。生物滤池喷淋系统为间歇运行模式,功能是保持湿度,去除剩余污染物,主要包括喷淋水泵、喷淋液供给系统等。
喷淋管路由管道、流量计、喷嘴、阀门等部件组成。管道均采用UPVC材质;喷嘴选用无堵塞螺旋喷嘴,该喷嘴喷雾效果好,雾化程度高,保证喷淋液均匀喷洒。
工艺流程
离心风机通过风管将各个臭气点位产生的臭气输送至生物除臭装置(内设预洗池及生物滤池),先经过装置内前置预洗池循环喷淋,去除臭气中的NH,氨气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循环喷淋可去除臭气中的硫化氢,同时吸收少量有机臭气污染物,增加了臭气的湿度并调整温度,然后增湿调温后的臭气进入后置生物滤池,含臭气体自下向上通过附着有微生物的填料空间,恶臭成分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下降解成为二氧化碳、水以及其它低害物质,最后净化后的气体进人排气筒,实现气体达标排放。填料层采用板式结构,以改善气流分布,污染负荷与生物量、养分合理匹配,减少气流短路。填料层上部间歇喷水,保证填料的湿润,为微生物新陈代谢和繁衍提供有利条件。
催化型活性炭法
由于活性炭吸附法存在活性炭再次使用费用高的特征,并且在更换活性炭时操作比较麻烦。为了能够改善这一除臭技术,催化型活性炭除臭技术应运而生,该种恶臭去除的技术核心是利用能够增强催化能力的粒状活性炭。实际应用表明,催化型的活性炭催化能力和再生能力都比较强,能够改良传统活性炭在实际运营当中的一些缺点。催化型活性炭通过对硫化氢和其他含有硫元素的有机物进行吸附,然后促进氧化反应,让硫化氢转化成二氧化硫和一些少量的三氧化硫。由于催化型活性炭只能对硫化氢和含硫有机物恶臭气体气味儿去除起作用,但是对于其他臭味的去除效率并不高,因此,在使用此技术对废水当中的恶臭气体进行去除时,比较适合在污水泵站当中应用。
生物除臭技术
生物除臭的原理是借助生物填料在适宜的环境下培养有用、能分解恶臭气体成分的微生物,来去除污水中的恶臭气体。
生物除臭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例如工业工厂生产和环境修复。采用生物除臭的方式对污水当中的恶臭气体进行处理,能够杜绝出现二次污染的状况,同时菌种针对性比较强,填料接触面积通常比较大,在污水恶臭气体吸附方面效果较佳。并且,采用生物除臭法运营的成本比较低,除去污水恶臭气体的效率也比较高,可以实现自动化的运行和管理。
一种玻璃钢生物除臭装置:
当前生物除臭技术因其具有较强的除臭功能,在各污水处理领域被广泛应用。生物除臭技术的核心是填料床,它的特征是能培养大量臭气处理菌群。臭气通过填料层时,会被附着在填料表面的特异微生物吸附降解,然后通过排放管有组织排到大气层内。在对恶臭气体的源头进行密封并输送到处理系统之后,经过预处理创造生物分解适宜的环境,然后再到生物填料床,被微生物分解消化。通常借助纯碳质填料,能够满足处理工艺条件,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特益菌的作用,让目标污染物被有效地分解和去除,以此来达到除臭的目的。
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将一定量的粒径较小的粒状滤料安装在滤池中,因为滤料表面生长着高活性的生物膜,所以在滤池内可以曝气,当污水经过曝气生物滤池时,就可以利用滤料的氧化降解作用达到快速净化污水的目的,这就是生物氧化降解过程。
同时,当流经污水的时候,由于滤料处于压实状态,因此,利用滤料粒径小以及生物膜的絮凝作用可以截流污水中的悬浮物质,从而保证脱落的生物膜不会随水漂出,这就是截留作用。
运行一段时间以后,随着水头损失的增加,为了释放截留的悬浮物和更新生物膜,需要对滤池进行反冲洗,此为反冲洗的过程。
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曝气生物滤池需要在滤池中添加高比表面积的颗粒滤料,这样有利于微生物生存与生长。
当曝气生物滤池开始运作的时候,污水可以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流动,污水流动经过曝气生物滤池的滤层时,滤层下方的鼓风机会开始产生曝气,使得在此过程中,空气与污水可以逆向或者同向接触,使滤层表面的生物膜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生化反应,进行有机污染物降解,此作用是以生物氧化降解反应为前提所进行的,而氧化降解作用还能有效地进行硝化以及反硝化反应,使过滤的二次沉降过程可以省略。
此外,污水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颗粒滤料较小,生物膜表面的生物具有絮凝作用,可以产生分离效果,确保污水中的悬浮污染物能够被分离,与此同时,污染物脱离的生物膜也会立即被处理,不会再次进入水流,这个过程是利用截留技术实现的。